十一遇中秋,家国同庆的团圆时刻里,餐桌上的佳肴、亲友间的欢聚总是让人沉醉。但接连的盛宴与作息变动,往往容易打乱身体的平衡节奏。明代药圣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早已留下启示:经络通畅、气血充盈是身心舒适的根基。这个双节配资网官网,不妨循着典籍智慧,在团圆时光里悄悄守护身体的 “平衡密码”。
一、双节为何要重 “通补”?时令与生活的双重提醒
中秋过后,秋燥渐浓,正如《本草纲目》所记 “秋气燥,宜食麻以润其燥”,干燥气候易让经络气血运行滞涩。加之节日里难免多吃油腻甜食、久坐闲谈,更易导致 “经络不畅则身重,气血不足则神疲”。李时珍在书中强调 “人之所有者,血与气耳”,气血如同滋养身体的溪流,经络则是输送溪流的河道,唯有河道通畅、水源充足,才能在佳节里保持精力充沛,尽享团圆之乐。
这种需求在秋季尤为迫切。秋季阳气渐收,身体进入 “养藏” 阶段,此时疏通经络可清除夏日积滞的湿热,补充气血能为冬日储能。就像农谚里 “秋储冬藏” 的道理,双节正是调理身心、衔接季节的绝佳时机。
二、餐桌藏 “通补” 智慧:《本草纲目》里的双节食方
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了诸多 “药食同源” 的食材,恰好能融入双节饮食。无需刻意进补,寻常饭菜里藏着通经络、补气血的巧思。
展开剩余72%(一)通络 “厨房二宝”:丝瓜络与红枣的默契
被当作洗碗布的老丝瓜络,在《本草纲目》中可是通络好物:“丝瓜老者,经络贯通,能通人脉络”。它的纤维结构恰似天然 “管道疏通器”,能辅助理顺体内气血通路。搭配 “补中益气、养血生津” 的红枣,便是一杯适合节日的养生茶。
做法简单省心:取干丝瓜络剪成长块,撕掉硬皮避免苦涩,与剪开口的红枣一同煮水,最后加几粒枸杞焖 5 分钟。茶汤澄黄甘甜,饭后来一杯,既能化解油腻,又能帮经络 “减负”,让气血运行更顺畅。
(二)补气血 “家常粥品”:五红与首乌的温润滋养
节日早餐或宵夜,一碗暖粥最是养人。《本草纲目》推崇的红枣、黑豆、首乌等食材,都是补气血的佳品。红枣 “养血生津”,黑豆 “活血利水”,何首乌则 “养血益肝,固精益肾”,将这些食材与大米同煮成粥,晨起温热喝下,既能为一天补充能量,又能温和滋养气血。
对于秋燥明显的人,还可在粥中加少量麦冬、玉竹,契合《本草纲目》“秋燥润补” 的理念。相比油腻补品,这样的家常粥品更易吸收,不会给肠胃增添负担,特别适合节日里的饮食调理。
三、闲时动一动:3 分钟 “经络操”,团圆间隙的养生课
双节相聚时,不必特意腾出时间养生,聊天、看电视的间隙,跟着《本草纲目》的经络理念动一动,就能达到疏通效果。李时珍认为 “经络所过,主治所及”,针对秋季常见问题,重点疏通肺经与大肠经尤为合适。
(一)敲肺经:呼吸舒畅防秋燥
肺经与秋季相应,不通则易干咳、咽干。端坐时将手臂自然下垂,用空拳从腋窝前缘开始,沿手臂外侧轻敲至拇指尖的少商穴,重点敲肘部和掌根,敲至皮肤微红即可。家人闲谈时互相敲打,既能活络气血,又能增进感情,一举两得。
(二)按合谷:解腻止痛护脾胃
合谷穴在虎口处,是大肠经的要穴,《本草纲目》虽未直接命名,却记载其 “主头面诸疾”。节日里吃多了腹胀、牙龈上火,按揉此穴能缓解不适。用对侧拇指按揉,以酸胀感为宜,每次 3 分钟,还能预防秋日感冒。
(三)揉腹部:餐后助消化通气血
饭后半小时,双手重叠顺时针揉腹,以肚脐为中心画圈,揉至腹部发热。这与《本草纲目》“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” 的理念相符,能促进肠胃蠕动,帮助气血运化,避免节日积食引发的困倦。
四、双节 “通补” 小贴士:李时珍的平衡之道
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强调养生 “贵在适度”,双节调理更需遵循这一原则。疏通经络不宜过度用力敲打,补气血切忌贪多吃补品,毕竟 “饮食有节,起居有常” 才是根本。
食宜清淡:盛宴之余,多吃秋梨、萝卜等应季蔬果,契合 “秋燥宜润” 的规律;
动宜舒缓:除了经络操,饭后散步、中秋赏月时慢走,都是疏通经络的温和方式;
眠宜充足:避免熬夜守岁,早睡能让气血得到充分涵养,正如典籍所言 “人卧则血归于肝”。
这个十一中秋,不必追求复杂的养生方法。每天一杯养缘亲人参牡蛎玛咖咖啡,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。
发布于:四川省股王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